抗疫之后房地產誰會成為贏家?
發布日期:2022-06-06 作者: 點擊:
解決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,成為庚子鼠年春節之后,我們生活、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從宏觀經濟到各行各業,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早日戰勝疫情,盡快恢復常態。
應急措施基本都是開通“線上售樓處”,于是恒大網上賣樓3日4.75萬套、6天6.8套的消息成為行業內的風景。
當然,這只是無奈之下的一種辦法,房地產線上銷售以往一直都是錦上添花的手段,遠不能做到雪中送炭。
對于習慣了“加杠桿、高周轉、快銷售”的中國房地產企業來說,沒法開盤、沒有現金匯款,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,足于讓地產人回想起2003年非典疫情下的行業,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的日子。
相比非典疫情,這一次的影響更加嚴重。十多年前,中國房地產企業遠遠沒有今天這么龐大的規模,以及高企的杠桿。
這是一個年銷售已經達到16萬億規模的市場,站在前端的房企正在觸及萬億的門檻。
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,危機中自然也存在亮色。這次疫情,也是對中國房地產企業的一次考驗。而且,方法總比困難多。
比如應對停售問題,房企紛紛推出網上售樓處和各種優惠措施,目的不僅在于獲取銷售回款,重要的是為疫情之后的復蘇打好市場基礎、做好蓄客準備。
應對停工問題,有網上辦公和遠程視頻會議等手段;應對償債問題,也有金融、財政政策和融資渠道的支撐,以渡過難關。政策方面,各地相繼出臺多項相關措施,以幫助企業應對疫情危機。
類似的景象也出現在土地市場上,雖然疫情導致了大量土地拍賣被延遲,但仍然可以看到,北京從2月11日開始進行了三場土拍,累計出讓9宗地塊,成交總價達到364億元。
此外,相比起商業、辦公、文旅、酒店等相關業態受到的影響,物業服務企業在這一次疫情中成為了很重要的一環,疫情防控的許多重任都放在了物業企業身上。
從萬科物業啟動2萬人招聘計劃,以及碧桂園服務的煲仔飯機器人投入使用,可以見微知著。而資本市場清晰反映了這一景象:2月3日至2月17日,統計顯示23家上市物業股中有21家股價累計上漲,過半漲幅在20%以上。
當風暴到來時,需要抬起頭。中國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這數十年來,無論是政策調控,還是各種意外的“黑天鵝”事件,成為了行業和企業進行創新甚至轉型的動力。
*免責聲明:轉載內容均來自于網絡,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,本網將予以刪除。